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关于对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25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7653/2025-26267 文  号 :

主题分类: 林业 发文单位: 市林业局

名 称: 关于对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2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3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5-10-13


予以公开      A

关于对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125号建议的答复

  

张加川代表:

您在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25号建议提出的《关于支持桂花种植基地建设服务桂花产业深入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衷心感谢您对咸宁桂花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与宝贵建议。您的建议精准聚焦桂花种植基地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推动“中国桂花城”建设和桂花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收到建议后,我局高度重视,安排专班负责办理,现综合答复如下:

一、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引领示范效应

(一)推进桂花基地标准化建设

今年,我市将桂花种植基地标准化建设作为破解管理粗放问题的核心举措,指导各地完成新建及改建桂花采花高效示范基地500亩,其中官埠桥镇雨潭村宇涵苗木专业合作社100亩、贺胜桥镇万秀村江南桂谷100亩、桂花镇南川村金桂湖公司200亩、贺胜林科所100亩。这些基地均按照“品种优选、密度合理、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营建,通过科学规划株行距(如金桂品种采用3×4米、波叶银桂7×7米间距),使基地内光照覆盖率提升30%以上,不仅改善了生长环境,更优化了采花作业条件,解决传统种植中“密度过高、阳光穿透差”的问题。

(二)制定发布桂花种植标准

湖北科技学院联合有关单位制定了《桂花早产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桂花采收干燥与贮运技术规程》《桂花苗木圃地栽培技术标准》《培育采花类桂花树的整形修剪技术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其中《桂花采收干燥与贮运技术规程》适用于咸宁市桂花生产加工环节,对鲜桂花采收方法、干燥处理、贮运要求等进行了规定。目前,市林科院正在组织起草市级标准《高杆桂花培育技术规程》和《桂花采花基地营建技术规程》,目前已完成初稿和有关前期工作。

(三)建设桂花创新示范基地

湖北科技学院指导咸安区在双龙山苗圃建设了桂花创新示范基地,已建成桂花品种选优区15亩,栽植桂花品种60多个;完成桂花种植示范建设区30亩,栽植吴刚、嫦娥等新品种共3000棵;改造桂花盆景园15亩引进各类桂花盆景300盆;正在组织建设120个桂花品种的扦插繁育项目,预计今年全部完成。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指导海泉农业生态园桂花苗木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永安红”“嫦娥”“月兔”等桂花品种,形成先进栽培技术标准和种植模式,获评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四)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

针对种植方向单一的问题,我市高度重视桂花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工作。市林科院2023年与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合作,完成咸宁市桂花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建设,引进40多个品种;与江南桂谷合作建设桂花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引种桂花大树品种100多个,目前累计引种品种达110多个。2025年,进一步与咸安区林业局双龙山苗木基地达成合作,建设桂花新优品种栽培示范基地,对全国桂花品种进行备份保存,保存品种近200个。

通过对120个桂花品种的生长特性、开花习性、抗逆性等指标进行系统观测,已筛选出“鄂咸金桂1号”“鄂咸银桂2号”等5个适合本地规模化种植的优质品种,其鲜花产量较普通品种提高20%-30%,目前已推广种植300亩。

二、以科技攻关为引擎,突破产业技术瓶颈

(一)加强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依托现有基础,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数字化科技创新平台,成功争取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花创新中心、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秘书处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咸宁。成功创建“湖北省香花植物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鄂南特色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省级科创平台,省桂花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已验收投用。目前,全市共有4个国家级、3个省级、9个市级桂花科研平台。

湖北科技学院联合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申报桂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6月22日已通过国家林草局专家评审。该实验室将聚焦“高产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计划3年内筛选出3-5个鲜花产量提升30%以上的品种。

(二)加大科研项目攻关

围绕桂花高产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我市持续加大科研投入。2023-2025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项,支持经费238万元;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支持经费280万元。重点开展了三大领域研究。在品种改良方面,湖北科技学院“基于多组学的桂花功能性产品开发及生产工艺研究”获省重点研发计划100万经费支持,该项目从分子水平解析桂花香气形成机制,为高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我市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桂花鲜花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通过筛选优良品种、优化栽培管理,实现单位面积鲜花产量提升20%以上。在栽培技术创新方面,市林科院组织起草《高杆桂花培育技术规程》,规范高干桂花育苗技术各环节,解决传统育苗中“树形杂乱、生长缓慢”的问题,目前该规程已完成初稿,正在申报市级标准。在采花技术研发方面,湖北八月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桂花自动化除杂清洗设备研究”获市级揭榜制项目50万经费支持,该设备可实现鲜花采后快速除杂清洗,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为高产栽培提供了配套技术支撑。

(三)谋划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今年7月,我市积极谋划申报2026年度林草科技创新项目,组织湖北科技学院和咸宁职院申报了9个桂花科技创新项目。其中:“桂花鲜花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计划建设2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集成水肥调控、花期调控等技术,进一步提升鲜花产量和品质;“高品质精油桂花品种资源筛选与关键基因挖掘”项目:聚焦高精油含量品种筛选,打破高端精油市场依赖进口的局面;“桂花种子高含油良种选育及种子油高效提取研究”项目:探索桂花全株利用路径,开发种子油及副产品,延伸产业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对桂花产业的支撑,预计到2026年,可新增桂花高产品种3-5个,研发高效栽培技术2-3项,推动我市桂花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三、多维度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栽培技术

(一)组建专家团队,提供“零距离”技术服务

为解决种植户技术短缺问题,我市构建了“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专家服务体系。市林科院联合湖北科技学院桂花团队、南京林业大学桂花研究团队、浙江杭州桂花产业技术专家等,建立了涵盖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专家库,现有核心专家15名。采取“定期驻点+远程指导”模式,开展技术服务。“定期驻点服务”是指专家每月至少1次深入示范基地和重点村湾,针对种植密度调整、修剪技术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现场示范。2025年5月,南京林业大学王教授在桂花镇开展“桂花夏季修剪技术”现场培训,手把手指导农户掌握“去密留稀、去弱留强”的修剪原则,参训农户达120余人。“远程咨询服务”是指开通微信技术服务群(现有5个,覆盖农户800余人)和电话咨询热线,实时解答农户技术难题。2024年以来,专家团队累计提供远程服务1500余次,解决“桂花炭疽病防治”“花期异常”等实际问题300余个。

(二)选派科技特派员,实现“精准化”技术下沉

市科技局以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为支撑,选派桂花苗木培育、储存保鲜、深加工等领域技术人员,为涉桂企业和农业基地提供“一对一”服务。目前,我市现有桂花领域市级科技特派员6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名。湖北科技学院桂花镇工作站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举办桂花种植技术研讨及培训会,并设置“田间实操”环节,让农户在实践中掌握技术要点。2025年3月,科技特派员李博士在贺胜桥镇万秀村开展“桂花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培训,通过现场演示滴灌设备安装、讲解配方施肥原理,使参训农户基本掌握“按需供水、精准施肥”的技术要领。

(三)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构建“常态化”培训机制

市林业局围绕桂花品种特性、标准化种植流程、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内容,制定了“县乡联动、分批次推进”的培训计划。以标准化试验基地所在村湾为中心,逐步扩展至各桂花重点村湾,2024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户500余人次。每班次理论授课不超过40%,其余时间安排田间实操,如修剪、嫁接、病虫害识别等,确保农户“听得懂、会操作”。

(四)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提升技术普及广度

为扩大技术普及面,我市多渠道开展桂花种植技术科普宣传。一是利用节会活动宣传。“香”约桂乡乐游咸安2024年中秋桂子古风奇妙夜、咸宁市第三届“桂花仙子”评选等活动中,设置“桂花种植技术”科普展区,通过展板、实物展示、现场咨询等方式,向游客和市民普及种植知识,2024年累计接待咨询5000余人次。在2025年全市“两会”期间,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印发了《咸宁桂花(采花类品种)高效栽培技术手册》,分发到每个代表和委员手中,取得较好科普宣传效果。二是借助媒体平台传播。与本地电视台合作制作《桂花种植技术》系列科普短片(共10集),在“咸宁新闻”等栏目播出,并同步上传至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超10万次;

当前,我市虽做了大量工作,但在部门协同、推广示范、品牌包装上还存在短板。下一步,我市将持续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国桂花城”建设的工作部署,以科技赋能桂花种植基地建设,强化部门协同,整合种植、加工、文旅资源,打以中国桂花文化节、国际芳香产业论坛等活动,不断提升咸宁桂花全球影响力。最后,再次感谢您的宝贵建议!

  

咸宁市林业局

2025年7月16日